东洋工夫红茶与坦洋工夫红茶的历史渊源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东洋工夫红茶与坦洋工夫红茶的历史渊源

坦洋工夫红茶,是福建的著名特产。《宁德茶业志》记载:咸丰元年(1851年),建宁茶客来坦洋购茶,并将红茶制法从崇安传入坦洋。坦洋村有胡福四(又名胡进四)者,试制红茶成功,经广州运销西欧,很受欢迎,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,接踵而来并设洋行,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,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,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(公元1881─1936年)的50余年,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出口均上万担,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担。坦洋街长1公里,设茶行达36家,雇工3000余人,产量2万余担,远销荷兰、英国、日本、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。

 

而同一时期,周宁的情况怎么样呢?据《狮城镇志》、《周宁县志》记载:周宁在宋时为青田乡东洋里。清雍正设东洋分县,由宁德县丞驻治。周宁自宋代开始种茶自产自用。清咸丰、同治年间(1851~1874)海口开放,茶叶外销渠道通畅,逐渐成为外销产品,种植面积逐渐扩大,俗有“金渡头,银进登,铜桃岭、铁那坑”之称。清同治年间(1862~1874),城区(东洋里)茶商开始精制乌茶(红茶),经福州茶行转销南洋各地,因获利甚丰,制茶业逐渐发展,同治五年(1866年),福建省在福安坦洋设立茶税局,由省委员督办。光绪七年,霞埔、柘荣、周宁、寿宁、政和、及浙江泰顺等县的茶叶均运到坦洋精制后外销。坦洋成了茶叶集散地,有茶行(庄)36家,人称“小福州”。当年,周宁城区即有茶坊10余家。 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后,外销价格暴跌,制茶业一度衰落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茶叶销路复畅,精制业再度兴起,周宁城区有康源泰、康源盛、康泰隆、坤泰裕、复兴振记等13家,年精制茶叶五、六千箱(每箱30公斤,合3000担~3600担),每年农历三月三日,邀集全县64家茶坊在瑞龙观村的天后宫商讨生产计划。

 

坦洋工夫红茶外形细长匀整,带白毫,色泽乌黑有光,内质香味清鲜甜和,汤鲜艳呈金黄色,叶底红匀光滑。其中坦洋、寿宁、周宁山区所产的工夫茶,香味醇厚,条索较为肥壮,周宁所产的红茶有“东洋工夫”的美誉。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鲜亮,条形秀丽。

民国六年,福安茶商会获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牌奖。

1969年,闽东茶叶开始实行“红改绿”,周宁的茶叶生产步入了绿茶年代。

从以上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:周宁的工夫红茶(有资料称“东洋工夫红茶”)和坦洋工夫红茶有密切的联系。周宁的红茶经坦洋茶税局出口外销,整体生产产量占坦洋出口总量的六份之一强,周宁的红茶是坦洋工夫红茶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坦洋工夫红茶的原料菜茶,至今在周宁还广泛的种植。

 

 

吴朝阳根据《狮城镇志》、《周宁县志》整理

 

Baidu
map